【第六章:調性 及 調號】
或許大家都時有聽聞音樂分為 大調 (Major) 和 小調 (Minor),但對當中細節又會否一知半解呢?以下會就這些有關調性 (Tonality) 的知識逐一說明。
如上,調性分為 大調 和 小調 (Major & Minor) 兩大類,而每大類當中也有很多款由不同音高開始所組成的調。而不同調都會有各自的 音階 (Scale) 列出了該調有甚麼音高。
以下是一個八度的大調音階 (Major Scale)。第一個音可以是任何音高,而升半音的意思是指在琴鍵從某音去到高音方向(右方)最近的琴鍵,兩個半音則如此類推,往右方升兩個琴鍵:
其實兩個半音更精準的講法是叫做全音 (Whole Tone),因此有一句口訣叫做「全全半全全全半」就是用來形容八個音之間的距離。
以下以 C 音作為音高 1 (即主音)作舉例說明,同時間這亦即是 C 大調 (C Major) 的音階:
以下是 C 大調音階 (C Major Scale) 的聲音(上行、下行),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是否聽得出耳熟能詳的 d r m f s l t d’ 感覺呢?
以下則是 D 大調的音階,記得點進 YouTube 連結聽聽其聲音:
有發現 D 大調音階聽起來也有 d r m f s l t d’ 的感覺嗎?這其實是所有大調音階的特色。只要在任何一個音高開始向上「全全半全全全半」便會找出一條聽起來 d r m f s l t d’ 的大調音階。
大家有留意到剛才的 D 大調音階有兩個升號嗎?如果大家按照「全全半全全全半」的方法去找的話,你會發現有很多調都有很多升號或降號的出現。為免要在樂譜裡不停寫很多的升號、降號,於是就有 調號 (Key Signature) 的出現。
調號通常只寫在每行五線譜的開頭,排在譜號和拍子記號之間,如下圖(紅圈示):
調號有兩個用途:1) 反映歌曲調性;2) 交待此樂曲所需要的升號或降號。
調號有 13 款,分別擁有1-6個升號、1-6 個降號,以及一款沒有任何升降號的。下圖左方為調名,右方為該調名的相關調號。
看樂譜前方的調號,便可以知道歌曲的調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每個調名以及每個調號之間相差的音程皆為純五度,這牽涉到音樂上的一個重要課題 循環五度 (Circle of 5th),遲些有機會再另文詳談。
之後便是小調 (Minor),如下圖所示,其實每款大調也會和某款小調共用調號,而共用調號的大小調則稱為 關係調 (Relative Key)。
不過小調 (Minor) 其實分為 3 種的:自然小調 (Natural Minor)、和聲小調 (Harmonic Minor) 及 旋律小調 (Melodic Minor)。不過不管屬於那種小調查,只要主音相同調號就會一樣,例如 C自然小調 (C Natural Minor)、C和聲小調 (C Harmonic Minor) 以及 C 旋律小調 (C Melodic Minor) 皆用相同調號,而各小調之間的不同音高會以臨時記號標示:
自然小調:不必加任何臨時記號;
和聲小調:需要把逢第七個音升高半度;
旋律小調:較麻煩,與前兩者不同,上行時要把第六、七音皆升高半度,而下行時則把兩個升高了的音高回復原本。
例如說,G大調、E 和聲小調音階因為調號一樣,裡擁有的音高也就幾乎一樣,所以 E 和聲小調跟 G 大調音高上的分別就只有 D 變成了第七音需要升高的 D#。
以上用關係調 (Relative Key Comparison) 的方式比較大小調,比較從理論層面出發,但筆者認為同時行會用另一種方式比較大小調,可助大家更能理解大小調聽起來的實際分別。
以下會用並行調比較 (Parallel Key Comparison) 的方式比較各款主音相同(即調名英文字母相同)的大小調,先以各個 C 調的音階為例。
由上圖可得出下列結論:
學習比較相同音名、相同主音的大小調,對於學習分辨音樂 / 音階屬大或小調很有幫助。以下 YouTube Playlist 就順序列出以上四款 C 調音階的聲音影片,各位不妨先聽聽 C 大調,再聽聽各款 C 小調,之後反覆哼唱對比,仔細聽清楚上圖以紅色標示著比起其並行大調更低沉了的音高。
YouTube Playlist ->https://www.youtube.com/playlist?list=PLyOrhBnFGo244yyKeF4gR_x8tjm6H_IdO
或許大家有聽講過一個講法,說大調的音樂聽起來比較愉快,小調的音樂聽起來則比較憂傷。筆者認為這講法雖未完全正確,但亦有其道理,因為小調的確有幾個音比大調低了半。
說到底,要學好音樂,要識理論更要識實踐,多聽就是不二法門。所以以下挑選了一首古典音樂和一首流行曲,大家聽聽調性轉換為歌曲感覺帶來甚麼色彩轉變吧。
以下是作曲家 Smetana 的著名作品 Moldau。從 1:05 起以小調創作的主旋律開始呈現,但去到 2:56,原本的主旋律則短暫被改寫大調版本,試想像如果音樂的旋律是在講故事的話,這兩段旋律說著的內容應該會頗為不同,但是否真的由憂傷變成愉快呢?卻不完全是呢,其實說這些都很主觀,但相信大家只要反覆比較,起碼聽得出兩者的感覺頗為不同。
這也是為甚麼要有這麼多不同的調性的原因。不同的音階,不同的音高組合,聽起來感覺便不一樣感覺。我經常跟學生講,作曲家在開始創作時為歌曲揀定某個 調 (Key) 的過程,就如一個畫家在落筆前構思一幅畫該由甚麼色系作主調,冷色?暖色?色彩繽紛?抑或是色彩暗淡?但是相比起畫作,音樂是流動的,所以容許有「中途轉色」的情況出現,為樂曲帶來不同變化。
聽了一首小調轉去大調的古典音樂,以下就聽聽 Janice 的一首舊歌《拍錯拖》:
先聽聽 0:48 出現第一次副歌 (Ab Major) 的感覺,再聽聽 2:40 出現升了半度去了 A Major 的最後一次副歌,你感覺到樂曲的色彩變得更光亮、更明朗嗎?明明大家也是大調 (Major) 呢,原來也可以有感覺上的分別。
最後,本系列《音樂 ABC 》文章已經到此為止,非常感謝眾多一直追看的朋友,希望能夠令你們有所得著。而本人會繼續寫不同類型的音樂文章,各位繼續密切留意 樂人谷,繼續支持本人以及其他有心有力去分享的音樂人,多謝。
王月
聯繫作者
Facebook: fb.com/walterwongyuet
Instagram: instagram.com/wong_yuet
Email: wongyuet@me.com
想為子女找個好的音樂導師?
請用本頁上方之「樂人搜尋」列或是進入「樂人頻道」頁面
尋找各區樂器導師,無需中介即時與導師聯絡及查詢。